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

通往幸福的鑰匙

有個窮人的兒子,上天在盛怒之下帶給他野心,於是他開始環顧四周,艷羨富人的景況。他發現父親的茅屋小得容不下他,幻想著自己住在宮殿裡會覺得比較安適。他不滿意自己必須徒步而行,卻看見富有的人都有馬車代步,盤算著自己如果有這麼一部馬車,行動該要方便許多。他判斷,若干隨從僕役可以令他省去許多枝節瑣事。他想著,如果他能獲取這些便利,就可以心滿意足,平靜祥和。他沉醉在這些遙遠的幸福裡。為了取得這些便利,他投入第一年,不,是第一個月,在比較耗費體力、消磨精神的工作上,歷經的苦難超過他原來一生應受的總和!他拼命想要在自己所痛恨的勞力工作上出人頭地,強迫自己去奉承那些他原來輕視的人,長此以往,他終於得到企求已久的物質上的豐足。但是如今他已經走到生命的終點,他的身體受到勞苦與病痛的磨損,他的心總是因為憶起過去的千般傷害與失望,而感到懊惱。於是他終於開始明白,名利不過是瑣碎的小裝飾品,它使人得到身心安定的能力,並不會強過愛玩具的孩子的百寶箱。

這是亞當斯密在<道德情操論>裡的一則寓言,他認為只要超越窮苦境地,富人與窮人所得到的幸福就不會有太大的差異,人生命中的物質區位不是說明你幸福與否的最主要因素,「心境平和」才是通往幸福的鑰匙。


參考資料:作者 強納森.懷特,搶救亞當斯密:一場財富與道德的思辯之旅
台北;經濟新潮社,2011年08月05日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